2)第139章 《三字经》的魔力_大夏状元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,再截去二十四史中隋唐以后的部分,也就只剩下八百来字,再加上修改斟酌的时间,也就费了郑经一个下午。

  而这一下午的成果,却把顾倾城给看懵了。

  为啥?

  因为《三字经》原本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浓缩的精华,包含了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数学、天文地理、人伦义理、忠孝节义等几乎所有类别的内容,而取材,却是读书人所熟悉的四书五经、诸子百家、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等。

  毫不夸张地说,古代读书人一辈子所学,几乎全部浓缩在了这里面。

  最为关键的是,它还短小精悍、朗朗上口、通俗易懂,不是一般的好学,因此顾倾城一入手,就被它给深深吸引住了。

  而且还越看越震惊。

  看到一半,他便停了下来,满脸不可思议地问道:“先生,这是您所作?”

  “嗯,我过往读书时,为便于记忆,便把所学之识简单总结了一番,现在把它给整理了出来,打算将它当成识字启蒙教材,你拿去跟他们讨论一番,看看是否合适。”

  郑经大言不惭地回道。

  又把锅甩到了那个被他所取代了的倒霉鬼郑经头上。

  这是相当合理的,毕竟《三字经》原本就是读书之人所学之识的浓缩精华。

  而顾倾城也不疑有它,只是感慨道:“难怪先生十七岁就中秀才,十九岁中举,现在学问又如此高深,原来是学有方!”

  他又一次开启了脑补模式。

  脑补过后,他又说道:“此文岂止是合适?在我看来,此文一出,必成万世经典,别说启蒙学童,就连我看了,都想牢记之。”

  一记不算马屁的彩虹屁又从他嘴里冒了出来。

  这话确实不算马屁,而是客观评价。

  为什么这么说?

  因为《三字经》里的这些内容,顾倾城虽然十有八九都懂,大部分的出处、典故他都知晓,但在看这篇《三字经》之前,他是一团混沌,而在看了之后,却是有了一个极为清晰的轮廓。

  郑经剽窃《三字经》,自然不止是原文剽窃,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,将其分为了六篇。

  第一篇:劝学篇,主讲学习的重要性。

  第二篇:仁孝篇,弘扬仁孝的儒家思想。

  第三篇:常识篇,从天地人到日月星到三纲五常到七情六欲全都涵盖。

  第四篇:学方篇,四书、六经、三易、四诗、三传、五子,具体怎么学,全在这里面。

  第五篇:史学篇,从三皇五帝到秦汉两晋,全都浓缩在其中。

  第六篇:教诲篇,敦敦教诲,如何来学以致用,学成大才。

  其实郑经啥都没有做,他只不过是剽窃,加归纳总结,加去芜存菁,可最终的效果却是,为天下读书人指明了学习的方向。

  就连顾倾城这样的已成名士子,在看过之后,也能清晰地知晓,自己还有哪些缺陷,还有哪些书要去读,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该改正之处。

  这也正是三字经一经问世,就能流传千古的原因。

  “哦,既然你觉得不错,那你就拿下去,跟其他士子商议一番,把它的疏义给备注出来吧。”

  郑经则理所当然地派起了任务。

  《三字经》虽然通俗易懂,但行文还是属于文言文的范畴,因此,要想便于大众,尤其是初学字的幼童理解,必要的解释,也就是疏义,还是蛮有必要的。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。”

  这一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?

  典故又来源于哪里?

  这就是疏义所起的作用。

  俗话说,无商不奸,而有文化的文人一旦奸起来,比奸商更奸。

  按照他的想法,是在把《三字经》作为标准教材推出之前,先利用船上这些士子,整理出来一个疏义版,先普及到现有的读书人手里再说。

  给幼童启蒙,先得有足够多的老师不是吗?

  要是老师都还没读懂,又怎么去教学生?

  这就是他的如意算盘,既要赚钱,还要给船上这些士子找点事干。

  顾倾城领命而去。

  很快,当《三字经》的手稿在船上传开之后,船上又起了一片惊呼。

  浪之先生之才,堪比圣人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022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